|
|
发布时间:2006--0-2- |
|
【申请(专利)号】 |
CN85106832 |
【申请日】 |
1985.09.10 |
【名称】 |
纯碱液喷射吸收氮氧化物生产硝盐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6832 |
【公开(公告)日】 |
1986.07.09 |
【主分类号】 |
C01B21/48 |
【分类号】 |
C01B21/48;C01D9/06;C01B21/50 |
【颁证日】 |
|
【优先权】 |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学院 |
【地址】 |
辽宁省大连市凌水河 |
【发明(设计)人】 |
荣桂安; 林志祥 |
【国际申请】 |
|
【国际公布】 |
|
【进入国家日期】 |
|
【专利代理机构】 |
大连工学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荣守宇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NaNO2和NaNO3的生产方法.来自氨氧化炉的含NO10~13%的气体,经废热锅炉,氧化塔,NO的氧化度达30~50%后,在4~6个串联操作的喷杯式喷射塔中,用纯碱液循环吸收NOx连续生产NaNO2和NaNO#-3]中和液含NaNO2和NaNO3400~480克/升、Na#[-2]CO3克/升.与同条件下填料塔比较,NOx吸收度提高10~20%;中和液中NaNO2与NaNO3的摩尔比提高20~30%;降低中和液加工能耗30~40%;节省1~2个吸收塔和3~5氧化塔。 |
【主权项】 |
一种用纯碱液吸收NO↓[x]制取亚硝酸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多个串联操作的喷射吸收塔,用纯碱溶液循环吸收来自氨氧化系统的NO↓[x],连续生产亚硝酸钠和硝酸钠。 出氨氧化炉含NO的气体,先进入废热锅炉,回收热量,而后进入氧化塔,提高NO的氧化度。再通过串联操作的4~6个喷杯式喷射吸收塔。每一个喷射吸收塔的顶部,气体与各自塔底循环液泵送入的吸收液并流喷射。气体中NO↓[x]的一定量,被吸收液中的碳酸钠所吸收: 2NO↓[2]+Na↓[2]CO↓[3]=NaNO↓[2]+NaNO↓[2]+CO↓[2] NO+NO↓[2]+NaCO↓[3]=2NaNO↓[2]+CO↓[2] 生成亚硝酸钠和硝酸钠。末被吸收的NO↓[x],随气体经喷射塔中、下部的吸收段、分离段后,NO的氧化度提高至入塔前的值,进入下一喷射吸收塔继续吸收。当气体中NO↓[x]浓度降至0.25%以下时,排出系统。 吸收液的总流向,可采用与气体总流向并流、逆流或混流操作。各喷射吸收塔所生成含亚硝酸钠和硝酸钠的溶液,自塔底排出(第一塔和第二塔外设水冷却器,以维持吸收液的温度)。其中一部分溶液去另一喷射吸收塔,其余部分溶液与另一喷射吸收塔底送来的溶液(对加新碱液的塔来说,说是补加的碱液)混合,经循环液泵送至塔顶,喷射吸收NO↓[x]。 新碱液(包括部分干碱),可以补加在第一或第二喷射吸收塔中。送蒸发工序的最终中和液,可以在补加新碱液以外的任何塔底排放。 氧化塔出口气体: 温度180~200℃ 压力1.5~2.0大气压 NO↓[x]浓度10.22~13.3%(V%) NO氧化度30~50% 第一喷射吸收塔出塔气温度140~160℃ 入塔吸收液温度67~70℃ 第二喷射吸收塔 出塔气温度80~100℃ 入塔吸收液温度67~70℃ 其它喷射吸收塔 出塔气温度30~40℃ 入塔吸收液温度30℃ 各喷射吸收塔喷杯出口气速20~30m/s 各喷射吸收塔的液气比5~15l/m↑[3] 各喷射吸收塔入塔吸收液组份NaCO↓[3],3~300g/l NaNO↓[3],280~510g/l NaNO↓[3],16~41.3g/l 送往蒸发工序的最终中和液 NaNO↓ [2],376~468.5g/l NaNO↓[3],11.4~36.4g/l Na↓[2]CO↓[3],2~5g/l。 | |
|
|
|
|
|
|
|
|
|
|
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化工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
|
|
|